您的位置:浮浪网 > 社会 > >正文

​老话说“宁睡荒坟,不住破庙”,真有这么邪乎吗?

摘要老话说“宁睡荒坟,不住破庙”,真有这么邪乎吗? 我国是传承千年的文明古国,千百年来,我们的老祖宗们留下了数不尽的金玉良言,字字珠玑、言简意赅,口耳相传至今,被后人称...

老话说“宁睡荒坟,不住破庙”,真有这么邪乎吗?

我国是传承千年的文明古国,千百年来,我们的老祖宗们留下了数不尽的金玉良言,字字珠玑、言简意赅,口耳相传至今,被后人称为“老话”、“俗语”。以前,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只能把难以解释的现象归结为鬼神所为,导致很多“老话”、“俗语”被冠以迷信的恶名,民间俗语“宁睡荒坟,不住破庙”看起来玄乎异常,但仍能相传至今,难道只是迷信吗?

“老话”、“俗语”在千年的文化长河里口口相传,经历了千百年的洗礼,是人祖辈们生存经验的沉淀和生活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在当今物资高度发达的年代里,仍有其现实意义,它们中的大部分将会持续流传下去,并会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鬼神不过是虚无缥缈的存在,自古到今真正眼见的有几人?先辈们并不愚钝,那为何诸多圣贤始终没有将鬼神思想批倒?

一方面是因为科学技术的限制,遇到常理无法解释的现象只能归结为鬼神,不得不承认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今,我们的身边仍有很多无法用科学解释或者科学不足以让人信服的现象。

另一方面是现实的需求,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没有严格宗教信仰的民族,然而,靠什么约束人们的言行呢?于是便有了“天地君亲师”“人在做,天在看”等诸多规矩及畏惧,而这正是中华文化“家、国、天下”人伦体系的根本,也恰好是各统治阶层所需的施政基础。“老话”“俗语”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如果说他们完全是迷信未免太过武断。

“S去元知万事空”,世人皆知人S万事皆空,鬼神不过是悬在世人头顶上的“道德之戒”,衡量着“良心”“善心”“忠心”“诚心”的尺度,警醒着人们的所作所为。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外出只能靠步行或者马匹,一旦错过宿头,露宿野外便是常事,为了免受毒虫猛兽的袭扰,不少人住过山洞,睡过树杈。在众多的歇脚点中最让人胆寒的莫过于荒坟地,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天生对坟地有着深层的恐惧,然而,正是因为众人皆畏惧坟地,故而坟地出没的闲杂人等才会极少,对于独在异乡的人来说也相对安全。又因为坟地一般少高大杂草树木,不易藏匿猛兽,相对树林更安全。世人皆怕鬼神,但眼见的有几人,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睡荒坟坡只不过是需要克服自己心里的“鬼”。

人在旅途,皆期望有一个遮风挡雨之处,因而那些破败荒芜的庵观寺庙自然成了乞丐、流民、窃匪、强盗以及其他不法分子聚集的场所,个别偏远荒芜的庵观更是藏污纳垢之地。林冲风雪山神庙、鲁智深大战瓦罐寺、武松夜走蜈蚣岭坟庵……无不展现了这些荒芜的庙宇是那些背离社会、背负人命的亡命之徒的容身之所,搞不好不仅丢了钱财,还要付出性命的代价。应该说这正是“宁睡荒坟,不住破庙”的本意,物欲横流的社会,“道者”亦难独善其身,但凡人迹罕至或者闹市中极少有人涉足的建筑或者区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应敬而远之,但与鬼神无关。再进一步引申,“荒”代表着清静,“庙”意味着热闹,“宁睡荒坟,不住破庙”提示凡事冷静处置胜过无脑凑热闹,人云亦云的往往并非善举!

“我害怕鬼,但鬼却未伤我分毫,我不害怕人,但人却伤得我遍体鳞伤!”鬼神本是虚幻之物,但在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却又是不约而同地被先贤和统治阶层不断延伸刻画,最根本原因莫过于文化和统治的需要。千年的历史已经证实,就算鬼神存在也只是人畜无害,“宁睡荒坟,不住破庙”的本意可能只是揭示人在旅途的交际道理,正如“画人画皮难画骨”,最可怖的恶鬼不过是人心!

本文章由阿卡大大原创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意见,说农村聊农业,欢迎关注留言一起讨论。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