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四川省的土匪为什么这么出名,竟然在国际上都有名声
民国时期,四川省的土匪为什么这么出名,竟然在国际上都有名声
自古以来,四川山多路险,交通不便,是土匪的绝佳的藏身之地,能轻松躲避追捕。民国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破产沦为流民,而当地工业商业又不发达,无法保证普通百姓的生存,而且自然灾害频发,更是让无数百姓陷入绝境,无奈之下只能加入土匪行列。而且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不断,各路军阀为争权夺利搅得四川不得安宁,溃兵逃兵也纷纷加入土匪队伍,使其势力不断壮大。
民国时期,四川的土匪有多么的猖狂呢,当时四川土匪劫持外国人、侵害外国传教士和商人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消息传到国外,让四川土匪的恶名远播。那么民国时期,四川有哪些大的土匪头子呢,今天给大家讲一下民国时期四川出名的土匪。(本文经过实地走访考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王三春
民国时期,四川巴中出了一位臭名昭著的土匪王三春。他本名王汝仁,字炳林,号三春,1884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幼时读过书,后因家贫辍学。20岁时,因与族长王宗林争山林树木发生冲突,纵火烧房后逃往大巴山,开始聚众为匪。
起初,王三春以青冈棒为武器,后偷袭弱匪缴获步枪,势力渐强。1925年,他在通江河地区与巴中军阀郑启和争地盘,后因力量不足北移。1929年春,他攻下陕南镇巴县渔渡坝,缴获步枪,此时手下已有五六百名匪徒、200多支枪,还与土匪陈德三勾结。
王三春在川陕边界20余县活动,势力最盛时有5000多人,相当于4个团。他利用当地复杂地形,对百姓造成极大威胁,还发明了“坐桩”等酷刑。1939年12月31日,蒋介石下令将其在西安处决。
黄清沅
这个土匪出尚在在四川江油市重华镇,1893年,他出生于败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曾是清末秀才,因赌博败光家业。作为长子,更主要的是为了生存,黄清沅肩负起了家庭重任,带着弟弟们加入了“袍哥会”。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帮规的束缚,手刃“大哥”后,带着袍哥会兄弟上山当了土匪,人称“黄家四虎”。
黄清沅迅速在江油一带声名鹊起,与川北大土匪谢宴富结为兄弟,通过抢民团枪支等方式壮大队伍。他管理土匪队伍手段赏罚分明,大大激发了土匪们的斗志。势力不断壮大,成了真正的“土皇帝”,甚至挑战民国政府,但最终在川军压力下屈服,被招安为梓潼县剿匪督练长。
这下这个土匪直接有了合法身份,黄清沅继续干着违法的勾当,开设赌场、妓院,贩卖鸦片,强抢民女,包揽讼词,鱼肉百姓。他的三个弟弟更是助纣为虐,在八个县横行霸道,号称“八县联军”。民国政府对此视而不见,甚至在蒋介石败逃台湾前,还委任黄清沅为“复兴团”团长。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解放初期,黄清沅公然与人民为敌,抵抗解放军。但最终,他的部下被击溃,自己也被活捉。1951年,黄清沅在江油县重华镇接受了公审。巧合的是,他出生在清明节,小名叫“清明子”,而枪决他的那天,也恰好是农历清明。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将其尸体烧成了焦尸。当时那熊熊燃烧的火焰,不仅是对他罪恶一生的惩罚,更是对那个时代黑暗与混乱的控诉。
赖金廷
赖金廷,字国英,生于1877年,是四川金堂县红瓦店人。他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迁至康家渡种田。赖金廷不愿务农,18岁便在三哥赖熙的怂恿下,加入叔父赖开太和叔伯姐夫彭执其的土匪团伙,开启了他的匪徒生涯。
凭借残忍手段,赖金廷很快得到彭执其重用,从管事升为分棚舵把子,有了独立招兵买马的权力,迅速发展成200多人的土匪头子。他以绑架勒索、打家劫舍为生,将绑架成人叫“拉肥猪”,绑架儿童叫“抱童子”,勒索巨额赎金,稍有不从便折磨杀害人质。1922年,他还洗劫了金堂县最大的绸缎铺,导致店员被杀,老板家破人亡。
民国初年,赖金廷曾被招安为营长,但他很快辞去军职,返回家乡继续作恶。他利用招安所得资源,势力不断壮大,拥有300多支手枪和1000余支步枪,势力范围扩展到成都周边多个县市,成为四川巨匪。
1926年,川军最高总指挥邓锡侯下令围剿赖金廷。尽管他狡猾,但最终还是败逃至绵竹县烧龟滩。1927年,他在烧龟滩被保安团士兵击毙,结束了他为祸一方的土匪生涯。
谢宴富
民国时期川北地区曾有一位声名狼藉的土匪头目,人称谢司令,即谢宴富。他的势力范围广泛,涵盖了四川边境的青川、平武、剑阁、梓潼等地。谢宴富与袍哥会关系紧密,曾收黄清沅为拜弟,黄在其手下学会了多种土匪行径,逐渐崭露头角。谢宴富的土匪团伙通过拦路抢劫、绑票勒索、贩卖烟土等手段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川北地区的一大祸患。尽管黄清沅后来自立门户,但谢宴富的势力依然强大,继续在川北地区作恶。
然而,关于谢司令的最终结局,目前并无确切的历史记录或公开资料详细说明。但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随着政府对土匪的持续打击和社会秩序的逐步恢复,许多土匪头目最终都被剿灭或投降。因此,谢司令很可能也在这一过程中被剿灭或被捕。
张献忠余孽
在民国时期,四川地区存在一些以张献忠余孽自居的土匪势力。这些土匪多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旧部或后裔,他们在张献忠被清军剿灭后,隐匿于四川的山区等地。这些余孽以“反清复明”为名,频繁实施抢劫、绑架等犯罪行为,严重扰乱了当地的治安,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公害。
袁刚(袁育成)
袁刚,又名袁育成,1888年11月18日生于四川宣汉县一个贫苦农家,幼年丧父,以孝著称。16岁起,他为富人帮工、赶脚,因好打抱不平,在同伴中颇受尊敬。1924年,宣汉大旱,袁刚因反抗地主逼债,杀死差人,逃至万县,加入杨森的国民革命军20军,从号兵升至班长,后因不满军队腐败,暗中组织“红帮”。
1928年冬,杨森部被刘湘部打败,袁刚趁机离队,潜回家乡。次年,他决定占山为王,进入陕南西乡县,开始土匪生涯。他私设关卡,征收税费,同时暗劫富商,聚敛财富,一年内聚集匪众100多人。袁刚虽为土匪,但对百姓危害较小,还曾表态抗日。1940年,袁刚被剿灭,结束了其土匪生涯。
杨海清
杨海清,人称“杨黑兽头”,杨海清出生于泸县况场乡,如今归属于江阳区况场镇。小时候家庭极为贫困,自幼便为盐商背盐,以此谋生。可惜天道不公,在一次背盐的途中,他所背负的盐巴被一群土匪劫掠一空,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他陷入了无法偿还债务的困境,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逃亡,流落至江湖之中。在江湖闯荡的时候,他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枪法,能够在百步之外精准射击,几乎百发百中。除此之外,他还精通武术,身手敏捷,传说中甚至能够飞檐走壁,这些非凡的武艺使他在当地声名鹊起,成为了众人皆知的人物。
后来杨海清加入了袍哥组织。他拜况场乡的当地把头、袍哥“义字舵爷”陈福舟为恩兄,在陈福舟的悉心提携与栽培下,他迅速晋升为袍哥“三排”,并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杨三哥。他那五短身材、黝黑面皮以及天生的“猫”形脸谱,让他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人们便给他起了一个形象的绰号——“杨黑兽头”。
在与土匪频繁接触的过程中,杨海清凭借其精准的枪法赢得了土匪们的敬畏,而他为人仗义的性格又使土匪们对他心生感激之情。因此,土匪们暗中送给他不少钱财与物品,这些好处为他日后成为土匪头目积累了丰厚的资本。
1937年8月,国民党部队师长余会堂在南溪县开办了一个黄金厂,厂内藏有大量黄金。杨海清决定冒险一搏,带领一众匪徒前往抢劫。在这次行动中,他们打死了两名门卫,强行闯入黄金厂,成功劫走了大量黄金。这一事件震惊了国民政府,国民政府保安部立刻责令四川省第七区保安司令限期将其捉拿归案。然而,杨海清的势力已经十分庞大,他耳目众多,弟兄们藏匿于各行各业,消息极为灵通。他本人更是深居简出、夜出昼伏,使得通缉令下达一年多都未能将其抓获,他的名字成为了当地百姓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1938年9月,纳溪县(今泸州纳溪区)清乡队在清乡行动中抓到了杨海清的两名亲信匪徒,并将他们关押在纳溪县监狱里。与此同时,杨海清的密探又探得了一个重要的情报:合江县的筑路款项存放于纳溪县衙里。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立刻带领大小边棚洗劫了纳溪县城。在这次洗劫中,匪徒们打死了四名门岗,打监纵囚,县政府各机关单位以及街上的普通商民均遭到了抢夺,抢去了税款6008.46元。
之后杨海清继续在泸县、江安等地活动,多次与地方武装发生冲突,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和不安。最终,在腊月三十日晚上三更时分,保安大队采取了行动,包围了他的住处。
最终,杨海清因多次与地方武装发生冲突而被抓获,并被押回江安枪决,为他的罪恶人生画上了句号。
杨海清的一生,从一名贫苦的背盐工到成为民国时期四川地区著名的土匪头目,再到被捕枪决,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恶行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和不安,成为了当地百姓心中永远的痛。他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无论出身如何,都应坚守正义与良知,切勿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否则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