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了,当年喊出“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的法官,如今使人唏嘘
18年了,当年喊出“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的法官,如今使人唏嘘
已开启全网维权,搬运抄袭举报
18年前,“彭宇案”的主审法官王浩说出的一句话,至今仍在社会上引发热议与反思。“既然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这句看似无心的言论,一语惊人,令公众对法律和道德产生动摇。
时过境迁,我们有必要回顾这起典型案例,深刻反思它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并呼吁重建社会价值观,使道德观念回归正轨。
“彭宇案”始末
2006年11月,彭宇在南京乘坐公交车上班途中,目睹一名老太太下车时不慎摔倒,于是上前将其送往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
数月后,老太太的家属却以彭宇撞倒老人为由,向其索赔医疗费13万余元。彭宇否认撞人,但法院依然判决他承担部分医药费。彭宇不服提起上诉。
在二审前夕,案件出现反转。原告老人家属与被告彭宇达成庭外和解协议,彭宇改口承认“相撞”,并支付老人1万元。
有评论分析,彭宇可能是在各方压力下妥协。但和解协议中还包含一条禁止向媒体透露案件详情的条款,导致外界对案情真相知之甚少。
无论如何,这起典型案例在当时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主要是因为主审法官王浩在法庭上的一句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论。
他质问彭宇“既然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这无异于对传统美德的践踏,社会各界一片哗然。
法官言论的社会影响
在矛盾案件中,法官王浩不仅未能充分调查案件事实,而且口无遮拦,说出了在道德上难以接受的言论。这一言论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
法官应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但王浩的言论严重损害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使人感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掩饰,法官可以随意践踏道德。
王浩的言论让好心的彭宇蒙受白眼和打击,也使广大好心人感到失望和气馁。这无形中扼杀了人们乐于助人的正能量。
从彭宇案后,不少人变得不再敢于主动施以援手,生怕遭遇不白之冤。于是出现越来越多的旁观者效应和漠视伤者事件,社会正义感和公德心普遍下降。
作为法律工作者,王浩理应严守法律底线,但他的言辞严重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直接导致社会道德滑坡,其负面影响远超出一个判决本身。
法官的下场
王浩的失言招致了各方批评,也终结了他在法院的职业生涯。“彭宇案”后,他被调离法院,下放到街道办任职。可以说,这场意外给王浩自己的人生也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作为当事人的彭宇,也在这起案件中受到重创。在庭外和解后,他改变了说法、离开原工作单位,生活重心全面转移。彭宇可以说是这场舆论风波的最大受害者。
王浩的失职与过错导致案件各方受到不同程度伤害,突显出滥用职权和言词,将给社会和个人带来难以想象的恶果。法官要以民为本,公正司法,方能赢得社会尊重。
#头条创作挑战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