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女娲造人》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女娲造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重点字词,清晰复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2. 深入体会神话故事中丰富的想象,掌握神话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3. 通过细致研读文本,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语言感知与鉴赏能力。
4. 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对神话故事进行创新性改写或续写,锻炼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深刻感受神话故事中蕴含的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精神,激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望。
6. 体会女娲创造人类过程中展现的伟大母爱与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7. 全面梳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精准把握神话故事的丰富内涵。
8. 深入剖析女娲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形象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二)教学难点
9. 深度领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独特魅力与合理性,学会在写作中巧妙运用想象。
10. 引导学生从神话故事中汲取积极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11. 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语言魅力,深入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1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及文化意义,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13.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神话故事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过程
(一)诗意导入(5分钟)
14. 教师吟诵:“天地鸿蒙初开时,女娲抟土塑人姿。神话传奇传千古,文明曙光启新思。”同学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神话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远古先人的智慧光芒。它们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奇幻想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女娲造人》的神秘世界,探寻人类起源的浪漫传说。(板书课题)
15. 提问互动: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大家还知道哪些呢?(抽问2 - 3名学生,如西方的上帝造人传说等,引导学生分享所知,激发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3分钟)
16. 神话的定义与特点: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它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和夸张,常常将自然现象拟人化,赋予神灵或英雄超凡的能力。神话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源头。
17. 《女娲造人》的文化背景:这则神话源自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人类自身起源的思考。在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现象充满敬畏与好奇,于是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这样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
18. 学生自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女娲为什么要造人以及她是如何造人的。(学生自读,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19. 字词学习:
◦ (出示生字词,如“女娲(wā)”“澄澈(chéng chè)”“莽莽榛榛(mǎng mǎng zhēn zhēn)”“气概(gài)”“掺和(chān huo)”等)同学们,这些字词是我们阅读本文需要掌握的,大家一起读一遍,注意读音。(学生齐读)
◦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澄澈”和“莽莽榛榛”的意思。(抽问学生,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0. 情节梳理:谁能来给大家讲讲女娲造人的大致过程?(抽问1 - 2名学生,引导学生概括:女娲看到世间荒凉,感到孤独,便用黄泥捏人,后来觉得这种方法慢,就用枯藤蘸泥浆甩落泥点变成人,最后还为人类建立婚姻制度,让人类自己繁衍后代)
21. 教师总结并板书:
◦ 起因:天地开辟后,世间荒凉,女娲感到孤独。
◦ 经过:
▪ 尝试创造:用黄泥捏人。
▪ 改进方法:用枯藤蘸泥浆造人。
◦ 结果:为人类建立婚姻制度,人类得以繁衍。
(四)精读课文,分析形象(15分钟)
22.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研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女娲的语句,分析女娲的形象特点。可以从女娲的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适时引导,如“女娲对于她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从女娲对作品的满意及继续创作,可看出她对创造人类的执着与热爱)
23. 小组展示: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你们对女娲形象的分析?(抽小组代表发言)
◦ 创造力非凡:女娲想出用黄泥捏人、枯藤蘸泥浆造人的方法,展现出独特的创造才能。
◦ 充满慈爱:文中描写女娲看到自己创造的小人充满欢喜,如“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体现出她对人类的慈爱。
◦ 富有责任感: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还为人类建立婚姻制度,让人类能够繁衍下去,表现出她对人类的未来负责。
24. 教师总结并完善板书:
◦ 女娲:
▪ 创造力:独特的造人方法。
▪ 慈爱:对人类的喜爱与关怀。
▪ 责任感:为人类繁衍谋划。
(五)深入探究,体会想象(10分钟)
25. 引导思考:同学们,神话故事的魅力很大程度源于其丰富的想象。在《女娲造人》中,哪些想象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抽问3 - 4名学生,如女娲赋予泥人生命,泥人能说会走等)
26. 小组讨论:请大家小组讨论,分析这些想象的合理性和独特之处,思考它们对表现故事主题有什么作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从古人对生命的认知、对自然的敬畏等角度思考)
27.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这些想象既基于古人对生命起源的好奇与探索,又充满浪漫色彩。它们不仅使故事充满奇幻魅力,更突出了女娲的伟大和人类诞生的神奇,表达了人类对自身起源的关注与对生命的敬畏。(板书:想象——基于现实,充满奇幻,突出主题,表达敬畏)
28. 联系生活:想象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非常重要。比如在科技创新中,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科学家的大胆想象。同学们能举例说说想象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吗?(抽问2 - 3名学生,如艺术创作、文学写作等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想象的重要性)
(六)思政教育(5分钟)
29. 引导思考:同学们,从女娲造人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女娲不辞辛劳创造人类并为人类未来负责,这种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大家能想到谁呢?(抽问2 - 3名学生,如教师、医护人员、志愿者等)
30. 深入探讨:这些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社会带来温暖和希望。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向他们学习,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呢?(抽问3 - 4名学生,引导学生从关心他人、参与公益活动、努力学习为社会做贡献等方面思考,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
(七)课堂小结(5分钟)
31. 内容回顾: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女娲造人》的神话世界,了解了女娲造人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析了女娲的形象特点,体会了神话中想象的魅力,还从女娲的奉献精神中汲取了力量。
32. 阅读期望: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更多神话故事,感受神话的魅力,在生活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奉献精神。
(八)课堂练习(5分钟)
33. 字词巩固: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 女娲( ) 澄( )澈 掘( )起 掺( )和 气gài( ) 泥tán( )
◦ 答案:wā;chéng;jué;chān;概;潭
34. 情节理解:下列对女娲造人情节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女娲先使用枯藤蘸泥浆造人,后用黄泥捏人。
◦ B. 女娲看到人类繁衍生息后感到后悔。
◦ C. 女娲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人类得以繁衍。
◦ D. 女娲造人是因为她喜欢捏泥人。
◦ 答案:C
35. 想象拓展:发挥想象,描述一下女娲在决定用枯藤蘸泥浆造人时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
◦ 示例:女娲心想:用黄泥捏人太慢了,这枯藤或许能帮我更快造出更多人,让世间更热闹,就这么办!
(九)中考考点链接(5分钟)
36. 考点分析
◦ 中考常从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分析、主题理解、语言赏析、想象拓展等方面考查神话这类文学作品。《女娲造人》作为经典神话,这些考点都有可能涉及。
37. 例题讲解
◦ 情节概括:例:请概括《女娲造人》中女娲造人的主要方法。
▪ 方法指导:仔细阅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简洁概括。答案为“女娲先用黄泥捏人,后用枯藤蘸泥浆甩落泥点变成人”。
◦ 人物形象分析:例: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女娲形象的特点。
▪ 答题思路:从文中找出描写女娲的语句,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特点。如从“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可看出女娲的慈爱。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阐述。
38. 变式训练
◦ 情节概括:概括女娲造人的原因。
▪ 答案:天地开辟后世间荒凉,女娲感到孤独,所以想要创造一种生物让世间充满生机。
◦ 想象拓展:假如你是女娲,你还会用什么方法造人?请简要描述。
▪ 示例:我会收集五彩的云朵,将它们揉成一团,注入生命气息,再把它们撒向大地,让云朵化作人类。
(十)作业布置
39. 以“假如女娲来到现代”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注意体现神话与现实的结合。
40. 阅读其他神话故事,比较它们与《女娲造人》在想象方式和主题表达上的异同,写一篇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
41. 《女娲造人》
◦ 情节:
▪ 起因:世间荒凉,女娲孤独。
▪ 经过:黄泥捏人 - 枯藤蘸泥。
▪ 结果:建立婚姻,人类繁衍。
◦ 女娲形象:
▪ 创造力:独特造人法。
▪ 慈爱:关爱人类。
▪ 责任感:为人类繁衍负责。
◦ 想象:基于现实,充满奇幻,突出主题,表达敬畏
副板书
42. 生字词:女娲、澄澈、掘起、掺和、气概、泥潭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神话故事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在理解神话想象与现实的联系以及从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方面,部分学生存在困难。今后教学应多引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加强对学生写作中想象运用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