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浮浪网 > 社会 > >正文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获得者名单,其中一人是我国工程院院长

摘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获得者名单,其中一人是我国工程院院长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我国于1999年颁授的奖章,它主要授予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我国重要...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获得者名单,其中一人是我国工程院院长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我国于1999年颁授的奖章,它主要授予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我国重要的功勋奖章。

截止到现在,共有23人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于敏、朱光亚等16位科学家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首批获得者,邓稼先、钱三强等7人则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那么,获得“两弹一星奖章”的23位科学家都有谁呢?他们成就如何?

1999年授勋 16人

于敏 两弹一星元勋

于敏(1926年—2019年),河北宁河人。我国“氢弹之父”。

历任国务院第九研究设计院理论部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

王大珩 两弹一星元勋

王大珩(1915年—2011年),江苏吴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

历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长春光机所所长、大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防科委第十五院副院长和国防军工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王大珩是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和光学工程的奠基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带头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又亲自研制我国第一台激光器,对我国光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79年,王大珩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出任工程院首批院士。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王希季 两弹一星元勋

王希季,1921年出生于云南昆明,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副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返回式卫星系列总设计师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等职。

王希季是我国卫星和返回技术专家,他主持空间技术研究院期间,曾指挥了中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发射和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研制,对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光亚 两弹一星元勋

朱光亚(1924年—2011年),湖北武汉人。著名物理学家。

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长等职。

孙家栋 两弹一星元勋

孙家栋,1929年出生于辽宁复县,毕业于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

任新民 两弹一星元勋

任新民(1915年—2017年),安徽宁国人。

历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长和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

吴自良 两弹一星元勋

吴自良(1917年—2008年),浙江浦江人。毕业于北洋工学院。

历任中央机器厂副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物理冶金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吴自良长期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他曾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打破了西方国家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垄断地位。

2008年5月24日,吴自良因病在上海病逝,享年91岁。

陈芳允 两弹一星元勋

陈芳允(1916年—2000年),浙江台州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历任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技正、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电子研究室主任、国防科委测量通信总体所副所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和国家宇航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陈芳允是我国卫星测量、脉冲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奠基者之一,他曾担任过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副主任,对我国后续卫星定位系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陈芳允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0年4月29日,他因病逝世,享年84岁。

陈能宽 两弹一星元勋

陈能宽(1923年—2016年),湖南慈利人。

历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杨嘉墀 两弹一星元勋

杨嘉墀(1919年—2006年),江苏吴江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国防科委五院502所副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杨嘉墀是我国知名的自动检测学专家和航天技术专家,他主持空间研究院期间,成功发射了10颗返回式卫星,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1996年8月,杨嘉墀当选为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2006年6月11日,他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

周光召 两弹一星元勋

周光召(1929年—2024年),湖南宁乡人。毕业于北京大学。

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国务院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第一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主席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周光召是两弹元勋中唯二的副国级科学家,他早年曾从事高能物理和核应用理论研究,获中国物理学会终身奉献奖。

2024年8月17日,周光召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95岁。

钱学森 两弹一星元勋

钱学森(1911年—2009年),出生于上海。

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等职。

屠守锷 两弹一星元勋

屠守锷(1917年—2012年),浙江湖州人,清华大学毕业。

历任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副主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结构强度研究室主任、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航天部总工程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

屠守锷是我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专家,他曾主持导弹与航天技术研究,对我国军力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1年,屠守锷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12月15日,他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黄纬禄 两弹一星元勋

黄纬禄(1916年—2011年),安徽芜湖人。

历任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第一设计研究室主任、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黄纬禄是我国火箭和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他主持科学院期间,研制了我国首枚潜地导弹和首艘核潜艇,被誉为是“航天老总”。

1991年,黄纬禄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11月23日,他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95岁。

程开甲 两弹一星元勋

程开甲(1918年—2018年),江苏吴江人。毕业于浙江大学。

历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国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所长等职。程开甲是我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领导了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实现了核武器的跨越式发展。

2018年11月17日,程开甲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

彭桓武 两弹一星元勋

彭桓武(1915年—2007年),吉林长春人。毕业于清华大学。

历任昆明云南大学教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彭桓武是我国固体物理和量子理论专家,他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基础研究,对我国原子能事业提供了大量帮助。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因病北京病逝,享年92岁。

追授奖章 7人

王淦昌 两弹一星元勋

王淦昌(1907年—1998年),江苏常熟人。

历任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等职。王淦昌是我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曾提出的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对我国两弹研制提供了很大帮助。

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因病逝世,享年91岁。

邓稼先 两弹一星元勋

邓稼先(1924年—1986年),安徽怀宁人。我国“两弹一星之父”。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国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等职。

赵九章 两弹一星元勋

赵九章(1907年—1968年),浙江湖州人。

历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地理物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研究院院长等职。赵九章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卫星技术的奠基人,他曾长期从事卫星定位研究,对我国人造卫星研制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8年10月26日,赵九章在北京含冤自杀,终年61岁。

姚桐斌 两弹一星元勋

姚桐斌(1922年—1968年),江苏无锡人。著名火箭材料和工艺技术专家。

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六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工艺研究所所长等职。姚桐斌主要负责我国的航天工业工艺工作,1968年6月8日,他含冤去世,终年46岁。

钱骥 两弹一星元勋

钱骥(1917年—1983年),江苏金坛人。

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主任、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等职。钱骥是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曾协助王淦昌等开展人造卫星研究,成为了我国知名的空间物理专家。

1983年8月18日,钱骥因病逝世,享年66岁。

钱三强 两弹一星元勋

钱三强(1913年—1992年),浙江绍兴人。

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

郭永怀 两弹一星元勋

郭永怀(1909年—1968年),山东荣成人。毕业于北京大学。

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郭永怀是我国知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他长期从事空气动力研究,对两弹研制贡献极大。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终年59岁。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