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人物简评系列2——所谓中兴四大名臣
晚清人物简评系列2——所谓中兴四大名臣
自鸦片战争算起,晚清七十年,一方面清廷日薄西山,眼见得要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经太平天国之乱事,有识之士颇以革故鼎新为难,只好取折中之策,遂有所谓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曾国藩在晚清士林的视角维度下,算得上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曾国藩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自承“不信书,信运气”,成功多属偶然。事实上,他真正得意之举,如创办江南制造局、招幼童赴美留学,虽然享誉后世,可在当时其实并不怎么被人看重。
左宗棠,是晚清四大名臣中唯一没有考中进士的,主要以军功立世,时人评价“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但左宗棠自承: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曾国藩。
李鸿章,是曾国藩之后晚清朝廷的压舱石及裱糊匠,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表面上居然焕然一新,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梁启超评价他: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张之洞,科举时高中一甲第三名,即探花,生平最得意之事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时期的思想大家严复对此颇不以为然。但后世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则对此颇为嘉许,坦承“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