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获“苏联英雄”称号有多牛?苏联只有3人,1人参与了朝鲜战争
三获“苏联英雄”称号有多牛?苏联只有3人,1人参与了朝鲜战争
“苏联英雄”奖章
“苏联英雄”称号,是苏联时期的最高荣誉,能被授予一次,说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可以享受国家一辈子的高补助工资。
如果能够获得两次,那在苏联全党全军,几乎都知道了,毕竟这个数量要比将军的数量都要少。
如果能够获得3次,那就太难了,苏联历史上只有3位,其中,有2位是飞行员。
如果能获得4次,无法想象是什么样的大人物。总之,获得4次的,仅有两位,其中一位是朱可夫,还有1位是勃列日涅夫。朱可夫,那是货真价实的元帅、将军,而勃列日涅夫的4次,“水分”较大,毕竟,都是自己授予自己的。
我们不说其它人了,我们仅仅说说获得3次“苏联英雄称号”的一位飞行员,他的名字叫做阔日杜布。为什么要说他呢?因为他参与了朝鲜战争,和我们国家很有交集。
1、
1920年出生在苏联,是阔日杜布的无奈,也是他的幸运。因为20多年后,卫国战争就发生了,作为年轻人,谁能躲得过这一遭战争?没有战争,他又怎么会成为战斗英雄?
年轻的阔日杜布,曾经很羡慕空中飞行员,他非常喜欢蓝天。1940年,阔日杜布进入了歼击机航校。他太喜欢这专业了,努力勤奋,刻苦钻研,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1941年毕业了,别人都去了什么战斗中队,而阔日杜布却留校了,他有些不甘心。
1943年春,部队又招飞行员,阔日杜布光荣地加入了进去。他驰骋蓝天,挥洒热血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1943年的3月26日,是阔日杜布作战出击的第一次,他驾驶着那一架拉-5战斗机出发了,本来抱着满怀希望,但是现实却让他差点牺牲。6架德国Bf-109飞机盯上了他。莫名的紧张和恐惧蔓延全身,身体无比的僵硬,在疯疯张张中侥幸逃生,飞机却严重受损。
他第一次的“亲密伙伴”,从此再也没能上得了蓝天。
第一次的空中战斗,体验太糟糕了。阔日杜布没有气馁,继续往空中飞,找感觉。越来越熟悉,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自信。
1943年的7月6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阔日杜布终于击落了一架德国战机,这让阔日杜布兴奋不已,他能感觉到伙伴的欣赏,也能看出领导的认可。
过了3天,在7月9日,阔日杜布又击落了两架德国战机。引起了大家的侧目,很多人开始关注这个小伙子。
如果说,击落敌机一次可能是运气,击落两次也可能是运气,但是,半个月以内,如果击落7架,那算什么呢?那绝对是实力的体现。
有些飞行员终其一生,都击落不了几架,而阔日杜布半月内就击落了7架,这是奇迹。马上,领导给了阔日杜布一个“大队长”的头衔,让他开始带队了。并且,党组织也向阔日杜布招手了。
从此,阔日杜布变得不一样,自信十足,霸气十足。
在二战结束前,阔日杜布一共击落了62架德国战机,成为了苏联空军飞行员无法超越的纪录(到今天为止)。
也正是因为如此,阔日杜布获得了3次“苏联英雄”的称号。
2、
朝鲜战争发生的时候,阔日杜布才27岁。前期,苏联担心战争扩大化,一直没有出兵援助。从
1950年朝鲜战场第二次战役后,也就是12月后,斯大林开始派苏联空军支援了,毕竟,中国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而苏联也该说话算话了。
这次,苏联派出来的空军师长就是阔日杜布,他是派来的苏联空军的绝对领导。在1951年上半年,空战较少,苏联空军主要是帮助训练中国空军。而从下半年开始苏联人穿着志愿军的服装,装成是中国的俄罗斯族,开始了空战。
对于苏联的空军,斯大林有要求,一是不能飞过平壤,只能在平壤和鸭绿江这一区域做空中保护。二是每次派出的飞机数量不要太多(后面每天派出去的飞机基本没有超过300架的)。三是领导人阔日杜布绝对不能升空作战。四是穿志愿军服装,说中国话。
斯大林的要求,就此成就了后来的“米格走廊”。而阔日杜布听从了上级安排,没有亲自升空出战。即使如此,阔日杜布的下属们在整个朝鲜战争间击落了980架敌机,其中,空中英雄佩利亚耶夫上校击落了23架美军飞机。
不过,损失也是有的,在整个朝鲜战争中,苏联空军损失了345架飞机,200多人阵亡。
虽然,朝鲜战争中,苏联空军的支援并不能决定战争的大态势,但对我志愿军的帮助也是不小的,让我们提升了信心,有了后盾,这让人能看到希望。
当然,美国也不是傻子,他们很早就破译了苏联空军参战这个消息,只是美苏两国同时保持了静默,心照不宣,不再就此事说事,因为都不想战争扩大化。
朝鲜战争后,三获“苏联英雄”的空中英豪阔日杜布,开始顺风顺水,在1971年高升为空军参谋长。
1985年5月7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卫国战争胜利40周年,就在这次纪念大会上,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阔日杜布空军元帅军衔 ,此时,他算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1922年,阔日杜布两岁,苏联0岁。1991年,阔日杜布71岁,苏联69岁。就在同一年,一个人,一个国家,同时离世。(阔日杜布病逝于1991年8月8日)
阔日杜布的一生,仿佛就是为苏联而生,最终又和苏联一起死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