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人我一体 君子责己
这一章不难懂,意思很明显。李炳南老先生在《论语讲要》里引三国时代何晏的《论语集解》说,“求字作责字讲”,“君子求诸己”的“求”是“责备”的意思,“诸”是“之于”,“责备于自己”,就是“自责”。“君子”凡事都是责备自己,是自己没做好,他不会责备别人;“小人”反过来,凡事都责备别人,不责备自己。“君子”和“小人”就是在这里立判,从这一点“存心处”就可以判得很清楚。
我们不能够去判别人,判别人又是求诸人了,我们得“反求诸己”,看看自己是君子还是小人?一件事情出了差错,能不能先自责,不责备别人?譬如汤王,这是圣人,看到百姓有过错,他不责备百姓,他责备自己,“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的罪就是我的罪,为什么?我没教好他们,我没给他们做好榜样,我的德行不够,不能感化他们,不能让他们都跟我同归于善,是我有错误,所以“要求诸己”。
李老先生又引“孟子离娄篇”里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孟子说,如果有人对我横逆,来伤害我、绊倒我,这个时候一般人都会生气,都会有怨恨心,可是“君子必自反也”,“君子”是反过来想自己,我哪里做得不好,导致他这样来对待我?如果真正是自己有问题, 就得忏悔改过;假如自己没有问题,是对方的问题,也不责怪对方,还是怪自己的德行不够,“德之未修,感未至也”,我们的感动力不够,不能用我们纯善之心化解他的恶念,还让他起这个恶念来加害自己,所以,“君子的心地非常善良”。
在“二十四孝”里,第一个就是讲舜王,舜对他的父母就是这样,只有自反,自己反省,没有责备父母。他的父母三番五次要加害于他,把他置之于死地,这样狠毒的父母历史上都很少见,可是舜连怨恨心都没有,他只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孝敬,让父母生烦恼,这是真君子、真圣贤。所以后来他用他的真诚心感动了父母,也同时感动了当时的尧王,感动了天下人,最后尧王把王位都禅让给他,让他做天子,所以他是垂拱而治。为什么?天下人都被他感动了,谁不服他?“治国平天下”就是“修身而已”,他不断的修身,成就自己,也成就了天下人。
孔子告诉我们,天下人与自己是一不是二。这是出《论语》“颜渊问仁”,孔子告诉颜回,“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就是“行仁”,“行仁”就是“克己复礼”,谁克己复礼?自己克己复礼,不能要求别人,要求别人的是小人,“小人求诸人”,君子只要求自己。所以,我们学习《弟子规》,只要求自己做,不要求别人做。“圣贤之道”只是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别人,这个人就是君子。我们自己克己复礼了,天下都归仁,因为自己与天下不二,整个天下才是真的自己,佛法里称法身,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所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除了自己以外哪有人?自己以外没有人,心外无法,自己以外没有天下,所以君子能够求诸己,知道自己以外还有什么?没了。
蕅益大师批注说,“识得自己,自然求己”。这话讲得太妙了,天下有几个人识得自己?总认为这个身体才是自己,这个身体以外就不是自己,他不知、不识。《论语》里讲,“知德者鲜矣”,真正知道道德的人太少了,难是难在知,不是难在行,我们要是真知道了,行起来很容易,“圣贤之道”是“知难行易”之法。譬如这一句,“君子求诸己”,如果我们是舜王,我们能做到吗?父母这样来残害他,他都没有怨恨心,只是求诸己,不责备父母,我们能不能做到?
蕅益大师点出来了,要我们识得自己,就是我们要改变观念,把原来错误的观念改过来。原来什么观念错误了?以为这个身是自己,身以外就不是自己,这是错误的观念,这叫“身见”,错误的知见。改过来之后,我们要承认整个天下乃至宇宙就是一个自己,那才是真我。我们要真认识了,真承认了,就不难做到,自然求己。“求己,从近处求”,“先从自己这一身一心上求”,这叫“从根本上下手”。外面的还是自己,但是“修身”先从最近的开始,《论语》里讲,“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就是“从近及远,从最近处下手”,这是“行仁的方法”。最近的就是我们自己的身心,这是我们能控制得了的。
“大学之道”,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以,“修身”就是“修心”,然后自然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什么“以修身为本”?因为“身心”是“家国天下之本”,这是“从根本修”。“家国天下”是“远的自己”,“近的自己”就是这“一身一心”,佛法里称为正报,家国天下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所以“要以修身、正心为本”。“修身”在“正其心”,身心是正报,把身心修好了,家国天下这个依报也就好了,一转一切转,所以“君子自然就从身心上下手”。
《大学》里讲,所谓“知本”,就是“识得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整个宇宙是自己”。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要挽救世道人心,从哪做起?就从自己一身一心做起,这是根本,家国天下是枝末。我们把自己修好了,做世间人的好榜样,我们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里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后顺序不能搞乱。有些人弘扬传统文化,先叫家人学,先叫同事、朋友去学。要学《弟子规》了,回到家里就用《弟子规》要求家人,本来家里还挺和谐的,结果他这一学《弟子规》,大家都紧张得不得了,一会叫这个,“勿触棱”,你又触棱了;一会叫那个,“长者先,幼者后”,你怎么先坐下了?赶快起来。让全家人都处在紧张恐怖当中,这是“学歪了”。
原因出在哪?“求诸人了,不是求诸己”,这是“不知本,不知道先后”。所以,“知其先后则近道矣”,不知其先后则远道矣,越学越糟糕,家里越学越不和谐。看到家里人吃肉,就讲,业障重,造这么多杀业,冤亲债主都来了,不许吃肉、不许喝酒,条条框框特别多,就是不规范自己。这样学,不是弘扬传统文化,是糟蹋了传统文化,自己越学就越成了小人,“小人求诸人”。所以,这是一个问题的关键点,“先从自己做起”。凡是从自己做起的,都会很顺利。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自己要是没做正,上梁不正,下梁就歪。我们的号令,别人就不听从,不服我们。我们自己正了,自己先做到了,然后再讲,没有不听从的。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自己的观念要正,如果真正识得自己,求己就不难了,就能真正像舜一样,永远不去责怪别人。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不见别人的过失,只见自己的过失。有见别人过失的心,就是在求诸人,换句话说,自己就是小人。所以蕅益大师说,“小人只是不知自己耳,哀哉!”“哀哉”是很可怜、很悲哀,小人不知道自己,所以不求诸己,把自己与人对立起来了,不知道人我是一,不是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