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杨家将还要厉害的将门家族种家,其结局让人很心寒很不甘心
比杨家将还要厉害的将门家族种家,其结局让人很心寒很不甘心
种家军在宋史列传中祖孙三代一门七将,宋史上如此之多的将才家族也仅有种氏一家。

种家原为河南省洛阳宋吏部令史种诩的后代。种诩孙种世衡为总领西北军务的范仲淹一手提拔。后来种世衡创建了让西夏闻风丧胆的“种家军”,种世衡不但打仗勇猛,而且足智多谋,他的计谋在抗击西夏的战争中,尤其是“苦肉计”、“美人计”、“离间计”三条计策的巧妙运用,成功打击西夏的嚣张气焰,打乱西夏的战略部署,招抚羌人,筑城安边,除去西夏皇帝李元昊的心腹大将野利刚浪棱、野利遇乞兄弟。实现他保家卫国的盖世功勋。种世衡而且还是中国北宋将领书画天才(有画存世)。

种世衡有八子,种诂、种诊、种谘、种咏、种谔、种所、种记、种谊,全都在军中效力。其中种诂、种诊、种谔战功显赫,人称关中其为“三种”。

种诂和种诊攻占环州的折姜会,斩敌军首级二千,种诂升为西上合门副使。

种 谔:人称老种经略相公,关中三种之一。种世衡第五子种谔,就是《水浒》中提到的那个“老种经略相公”种世衡陆诜举荐他担任青涧城知县。种 谔人熟悉边情,当时边陲诸县实行军政合一,他手中有兵马,就采取分化和诱抚相结合的策略,与西夏军周旋。当时绥州有西夏部落首领嵬名山,经常带人骚扰清涧县地界。可是,嵬名山的弟弟嵬夷山,却暗中请降于种谔。

种谔答应了,他随即以嵬夷山的名义诱降嵬名山。他说:我愿意与你修好,已经为你准备了一只金盆,请你笑纳。也不管嵬名山愿不愿意,种谔就率军包围了嵬名山的大营。嵬名山不得已,带领1万多军民归顺宋朝。种谔未伤一兵一卒,仅用一只金盆作诱饵,就收复了陕北重镇绥州。

种 谊:种谊跟从高遵裕收复洮州、岷州。后来,种谊平定山后羌人的叛乱,官至熙河副将。种谊倜傥而有气节,喜欢读书。治军严整,命令一下,虽死不逃避;遇到敌军,估量打不胜就不出战,所以每次战斗从未失败。延安百姓有传说:“得谊,胜精兵二十万。”

种师道:种世衡的孙子,种师道初任文职,因有谋略,后改武职,抵御西夏有功,成为名将,被尊称为“老种”。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诏任京畿河北制置使,东京保卫战与李纲等人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拥戴,京师解围即被解除兵权。十一月金兵已经兵临城下。

宋钦宗既用主和派意见派使者出城求和,又用主战派意见坚守京城不去,谁知两样都落空。京城失守,宋钦宗、宋徽宗被劫入金营,金兵以此为筹码逼两河军民开城投降、宋朝臣民贡献金银珍宝美女、并保障金兵退兵安全,因为金兵人数确实不多。宋钦宗捶胸大哭道:“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

汴梁城破之后,金兵将领入城,很想拜见一下种师道,惜乎种师道已死,便找到种师道的侄子种洌,对种洌说:“我们过去曾在阵前见过你伯父,真是一位好将军啊!如能采纳他的意见,宋朝不会败得这样惨。现在宋朝应该知道种将军是个忠义之人了吧。”宋朝的被俘官员听了,皆仰天长叹。种师道死后,种洌护种师道的灵柩西归时,在路上碰到强盗,强盗听说是种师道的灵柩,都下拜致奠,并且反赠金钱以致意,其得人心如此。

种师中:种世衡的孙子,因粮草而被拖垮,被宋以文驱武的书生害死的老将军。金军南下,种师中和姚古二人各率部队前去抵挡。本来姚古一支队伍就够金人头疼了,再加上三万种家军驰援,金人也不是傻子,知道走为上策,于是乎准备后撤。结果北宋朝廷打听到了这些消息以后,立刻膨胀了,看来我大宋王朝还是蛮厉害的嘛!我们要给这帮蛮夷一点教训!于是一堆没上过战场的人,吵着要跟金人拼!

人最怕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大宋的这点兵力哪里是人家骑兵的对手?长期统兵的种师中深知这么玩肯定完蛋,所以上书阻止。结果他的顶头上司许翰给他下了死命令:你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还附带了一句“不服差遣者斩”。 当种师中部被迫撤退到杀熊岭(今山西寿阳西南)时,士兵已经饥饿难忍,疲惫不堪了,金兵探知种师中军中情况之后,再次发动猛攻,军粮短缺、士气低落的宋军再也顶不住了,右军、前军先后溃散,

种师中率中军死战不退,从卯时战到巳时,宋军将士用神臂弓击退了金兵,但因为犒赏之物没有带来,没办法为士兵发赏赍,拼死死战的士兵没有拿到奖赏十分气愤,不愿意再作战,四散逃去,种师中率领身边剩下的一百余将士继续拼命死战,最终种师中身中四处重伤,饮恨疆场。这不是把人往死里逼么?原来说“书生误国”真不是没有根据啊。这是宋以文驱武悲哀的事情,这坑是实在太大了种家老兄弟是填不平了。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