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中法建交,中国崛起的里程碑事件
60年前的中法建交,中国崛起的里程碑事件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一封改变世界的信
1963年,一封信从巴黎秘密送往北京,这封信没有任何修饰,简简单单:“法中建交,由你去谈。” 这是戴高乐写给法国前总理富尔的,他要富尔去中国“探探口风”,看看中国有没有兴趣和法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这事儿在西方世界炸了锅。
美国一向把自己当老大,整个西方世界都得听它的,谁要是敢跟中国建交,那就等着被“修理”。
法国这时候跳出来,摆明了是要“另起炉灶”,不跟美国那一套了。

可是,戴高乐为什么要冒这么大风险?法国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而中国,又会不会接这个招?
法国的算盘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基本上都对中国闭门不见,美国更是带头搞封锁,法国当然也跟着走。
但1950年代,世界格局开始变了,法国在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一个接一个丢掉,戴高乐看得很清楚:“老办法不行了,得换条路走。”
1954年,法国在越南的奠边府战役惨败,被迫从印度支那撤退。

谁在背后支持越南?是中国。
到了1958年,阿尔及利亚那边也闹独立,法国50万大军都压不住,战争拖得法国财政都快撑不住了。
而阿尔及利亚的反法武装,背后也站着中国。
戴高乐心里门儿清:“这次打不赢,得想别的办法。”
与此同时,戴高乐对美国也越来越不满。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法国和英国、以色列联手去打埃及,结果美国一句话就把他们按住了,让法国灰头土脸地撤兵。
到了1960年,法国想搞自己的核武器,美国不肯帮忙,戴高乐彻底明白了:“靠美国,不如靠自己。”
中国的需求
这时候的中国,也正愁怎么打开国际局面。1950年代初,抗美援朝之后,美国对中国全面封锁,经济、技术、外交,什么都不给。
到了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连社会主义阵营里也没几个朋友了。
中国急需一个突破口,打破这种被孤立的局面。
法国的主动示好,对中国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
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是老谋深算的人,他们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但也不会轻易答应,要谈,得按照中国的条件来谈。
秘密谈判
1963年,戴高乐派富尔去中国,带着法方的建交提议。
富尔的意思很明确:法国可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希望能暂时保留和台湾的关系。
这话说得挺圆滑,但中国这边可不是糊弄大的。
周恩来直接亮明底线:第一,法国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的中国政府;第二,不能再承认台湾政府的合法性;第三,支持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富尔知道,这事儿不能拍板,他得回去请示戴高乐。
几个月后,戴高乐看过中国的方案,决定:“行,就这么办。”
外交核弹
1964年1月27日,中法联合公报发布,正式建交。
法国成了第一个跟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这事儿在国际上影响巨大。
美国当然不乐意,马上给台湾下令:“你们别主动断交,拖着,制造‘两个中国’的局面。”
蒋介石也不是省油的灯,知道自己挡不住法国建交,就听美国的,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继续在法国保留“中华民国大使馆”。
戴高乐一开始也不想管,想着反正已经建交了,台湾爱留就留。
毛主席这边直接放话:“法台关系不解决,我们就不派大使到法国,你们也别想派大使来北京。”
戴高乐一听,这下麻烦了。
联合公报都发了,要是中国不派大使,法国这脸可就丢大了。
于是他果断下令:“把台湾代表赶出去!” 2月10日,法国正式驱逐台湾驻法机构,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后续影响
中法建交的影响是巨大的,西方国家开始重新评估对华政策。
法国这一带头,其他国家也开始跟进,1970年,意大利、加拿大等相继和中国建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
这一系列变化,都可以追溯到1964年的中法建交。
对于中国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外交胜利,更是一个信号:“中国,正在走向世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标签:
